夜夜躁天天躁很躁,黄色电影网站,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做爰69片免费看网站不忠

救援災區

見證第一時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青海新聞網訊 朋友,能告訴我嗎,你是從哪里第一時間得知玉樹地震的消息?是從不停更新的網頁上,還是觸目驚心的電視畫面里,還是飄散著墨香的字里行間?其實,從那一刻,我們的目光就糾結在一起,我們的心就跳動在一起。


  從那一刻,青海的、全國的新聞工作者放下了手中忙碌的工作,放下了父母、愛人和孩子,放下了碌碌生活中無數的瑣事,目標:災區!


  集結號已經吹響,第一時間趕赴震區,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第一時間發出報道。這是他們的責任,更是無可推脫的使命。因為他們是見證者。


  服務人民 與災情共抗爭


  吉狄馬加,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相較于職務,他更喜歡別人稱他為詩人。詩人,有火一樣的激情,更有鐵一般的冷峻和堅韌。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省委宣傳部召開了中央駐青和省垣新聞媒體負責人緊急會議,要求:所有新聞單位領導干部必須堅守陣地,班子成員24小時帶班;要求:立即組織記者,兵分多路趕赴災區,采訪抗震救災的最新進展;要求:電視臺和各新聞網站隨時直播最新消息;要求:向社會公布新聞中心的電話,收集社會各界的信息……此時的吉狄馬加不再像詩人,而更像一名戰役指揮員。


  第一時間,青海省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應急機制啟動,抗震救災宣傳協調領導小組成立,吉狄馬加親任組長,全面指導抗震救災的宣傳工作。由此開始,在這個小組的有力協調指揮下,十余天里,上百家國內外新聞媒體云集玉樹結古鎮,實現了高密度、高強度的有序采訪和報道工作。


  第一時間,由省委宣傳部、省委外宣辦、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組成了青海省抗震救災應急新聞中心,成立玉樹、西寧兩個工作小組,并在地震發生的四小時后即召開了首次新聞發布會,第一次向省內外媒體權威發布了地震災情、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和救援工作的最新進展。


  第一時間,省委宣傳部成立了媒體服務中心,為600余名中外記者提供24小時服務。


  第一時間,省委宣傳部派出了以部領導帶隊的前方工作組趕赴災區,協調、指導媒體記者采訪活動。


  對于和平年代的人們,很少有機會感受“軍情急如火”的狀況,而對于4月14日上午的新聞媒體而言,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災區,成了最為緊迫的任務。早一刻趕到災區,早一刻發出報道,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全省、全國人民急切地關注著骨肉同胞的遭遇,關注著救援的進展;各地、各級決策部門需要掌握更加詳實準確的信息指導救援工作;捐助機構、愛心人士需要了解災區的第一手資料,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時間就是生命!在那個特定的環境,時間被新聞單位、新聞記者看成比自己生命還要珍貴的東西。不惜一切代價與時間賽跑,分秒必爭和死神決斗。


  青海的新聞人、中國的新聞人毫不猶豫拿起武器,像戰士般沖向抗震救災的第一線。


  省內各大媒體的老總們幾乎是在同一時間了解到地震的消息,各種應急預案快速啟動、戰前會議快速召開,調集人員、物資,安排車輛、裝備,制定報道的基本方案,十萬火急,向災區進發。


  青海日報先遣記者搭乘首趟班機于14日下午3時許即抵達災區,展開采訪,成為到達災區最早的記者。而首批23人的采訪組當天中午就乘車出發。青海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總編輯劉力群率第二批記者和部分裝備于15日傍晚出發,連夜趕往災區。


  青海電視臺臺長金河清在得到地震消息的第一時間就迅速組織人員和裝備,14日上午即派出了數十人的記者、編輯和技術人員全力趕赴前線,在14日當晚就實現了并機直播,滾動播出最新消息。截至4月30日,青海電視臺已累計派出150余人的隊伍投入抗震救災宣傳。


  青海人民廣播電臺臺長牛海鳴在14日上午9時就迅速召開了臺務會,9時30分即派出首批4名記者乘車趕赴災區。當日下午6時,臺屬新聞綜合、經濟、交通音樂三個頻率實行并機大時段直播。15日凌晨1時,第二梯隊組織轉播車、技術人員和主持人,帶著70部收音機連夜出發,15日中午即投入現場直播。


  對于青海的媒體,這是一次規模之大前所未見的大會戰。能否及時、有力、有效地做好宣傳報道工作,對所有媒體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沒有現成的經驗,只有在實踐中鍛煉,在鍛煉中提高。


  西海都市報充分發揮市民類報紙的優勢,群眾需要災區的最新情況,我們的記者只有最快到達,才有用武之地。沒有來得及開會布置,沒有來得及準備給養,地震發生后半小時,采訪組就已經乘車出發。


  青海法制報依據自身優勢,迅速與西寧市公安局取得聯系,搭上了第一支特警支隊救援隊的車,趕赴一線采訪。


  中國藏族網通在得知地震的消息后,全員進入緊急狀態,三班輪流倒班,24小時值守,網站首頁頭條14日當天三度更新!青海羚網作為面向全國網民的青海日報社新聞網站,展示了黨報網絡媒體的堅強戰斗力。在省內所有媒體中,羚網第一個發布了玉樹地震的消息,當天就發送有關災情信息230多條。


  青海手機報則盡顯隨身媒體的優勢,在第一時間內集中快捷地播報了中央和我省各項救災舉措和相關新聞。不少忙碌的上班族正是借助手機報,不斷了解最新情況。


  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其指揮中樞距離青海有數千里之遙,然而,憑借現代化的通訊、交通手段和遍布全國的“反應觸角”,他們的速度絲毫不遜于青海媒體。


  14日8時6分18秒,新華社發出首條英文快訊;8時29分55秒,發出首條中文快訊;電視報道第一時間配合圖表、文字進行了口播。14日下午15時25分,新華社兩位記者抵達玉樹巴塘機場,分別發出了第一條來自地震災區文字、圖片稿。新華社迅速成立了玉樹抗震救災報道前方指揮部。從地震發生到21日上午,新華社共向地震災區派出記者近100人次。


  央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在14日8時23分以字幕形式播出地震突發消息,8時26分播發地震發生的口播新聞。17時13分,中央電視臺開始在震區進行實時連線報道。同時派出5人采訪組隨中央領導同志前往震區采訪,安排9人報道組搭乘國家地震救援隊專機趕往震區,調集駐蘭州、西安、成都應急報道點記者從陸路趕到災區。至14日夜,央視到達玉樹震區采訪報道人員已有22人,連夜成立中央電視臺抗震救災報道前方總指揮部。


  人民日報啟動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第一時間成立青海玉樹抗震救災領導小組,抽調9名記者成立了玉樹抗震救災前方報道組。他們兵分兩路,從北京和西寧緊急出發,分別于14日下午、15日上午到達震中玉樹縣結古鎮。15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青海玉樹災區救援全面展開》,并推出《抗震救災特刊》。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派出13位記者趕赴地震災區。為了向受災群眾提供及時準確的抗震救災新聞報道和更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迅速在藏語廣播中安排每日8小時康巴方言節目,全力滿足青海玉樹抗震救災需要。


  從14日到15日,全省、全國人民都是在震驚、痛惜中度過。晨練的人們停下了腳步,聆聽收音機中傳來的噩耗;打開電視,傳出的是“我在玉樹地震現場向您報道”的實時進展;登錄網絡、翻開報紙,是大幅的災區圖片和詳實的文字報道,展現著抗震救災的方方面面……無數的信息鋪天蓋地涌來,壓迫著人們的神經,也調動著各級黨委、政府和每個人不由自主地思考同一個問題:“我們能為抗震救災做些什么?”


  胸懷大局為大愛鼓與呼


  大災面前,新聞宣傳的責任是什么?我們的新聞人用實際行動給出了最好的回答:是記錄歷史、傳遞希望、點燃愛心、凝聚力量;是向世界展示一個經歷重大災難考驗的民族,有著怎樣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勇氣和信心!


  青海的新聞宣傳領導部門在這樣的時刻,展示了尊重新聞規律,把握輿論導向的信心和能力。在地震發生短短3天內,抗震救災宣傳協調領導小組、省委宣傳部就召開了十余次會議,部署宣傳工作,協調相關事宜,根據發展和變化的情況不斷調整宣傳結構,先后制定下發了《關于組織抗震救災綜合深度報道宣傳報道意見》等多個指導性文件。更重要的,是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及時傳達給每個奮戰中的媒體。李長春、劉云山等中央領導先后對玉樹抗震救災宣傳做出指示,中宣部向我省廣大宣傳思想文化新聞戰線發來慰問信,省委省政府不斷對新聞宣傳工作作出指導。


  堅持及時、準確、全面、客觀的原則,認真做好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工作,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著力營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敢于勝利的良好氛圍,為做好抗震救災工作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領受了這個光榮的任務,省內外的新聞人胸懷大局,通力合作,在遍地瓦礫的災區展開了新聞宣傳的主戰役。


  省抗震救災應急新聞中心成為了向省內外媒體和社會公眾發布震情和救援進展情況的最權威平臺。截止4月26日,新聞中心就先后在西寧和玉樹召開了19次新聞發布會,邀請重要環節、關鍵領域和重要力量的負責人,對不同時段的地震災情、總體工作進展情況進行發布,并回答媒體的提問,努力做到了信息發布的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為外界了解和掌握抗震救災工作的新情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地震發生之后,玉樹地區的信息傳播一度陷于癱瘓。讓災區人民及時聽到、看到、讀到黨中央和全國、全省人民對災區的關注、支持和救援信息,意義重大??拐鹁葹闹笓]部宣傳組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積極協調有關力量,在較短的時間內,災區全面恢復了廣播、手機信號,有限恢復了電視、報紙和互聯網信息覆蓋,在第一時間傳播了黨和政府的聲音,有效地穩定了災區的人心。省廣電局迅速裝備了兩臺流動廣播車,以漢語、藏語康巴方言在街頭巡回廣播;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省委宣傳部和省廣電局先后調撥收音機3.5萬臺、電視機一萬臺送到災區群眾手中;青海日報、西海都市報、青海藏文報每天加印2萬份空運至災區,玉樹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當天報紙當天到達。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我;哪里有現場,哪里就有我。廣大新聞記者把筆、鏡頭和話筒對準抗震救災一線的廣大干部群眾,在海拔4000多米的震區,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


  “危難時刻,黨報必須發揮主導作用!”青海日報在短短十天里連續推出69個專版,開辟十余個專欄,發稿1000余篇?!队駱浯缶仍贰ⅰ稅坌拇蠹Y》、《一切為了人民》等重點報道氣勢恢宏、立意高遠,有力地打造了主流輿論,20余篇評論員文章時刻把握抗震救災工作進程,起到了引導輿論、統一思想、振奮精神的作用。4月23日當天推出八個整版的圖片專刊,受到了災區許多不識漢語的群眾的追捧。五一期間,青海日報又提前策劃組織,將總長度100多米的圖片展板運到災區展出,受到了當地藏族群眾的歡迎。


  青海日報、青海人民廣播電臺、青海電視臺抗震救災宣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表揚,中宣部新聞閱評小組也對青海日報的報道做了專題閱評,給予充分肯定。


  青海藏文報將原來的周報臨時改為日報,連續刊發抗震救災稿件380多篇,成為災區最受藏族群眾歡迎的報紙。


  中國藏族網通充分發揮在藏區和國外覆蓋面廣的優勢,開設漢藏雙語專題,僅藏文報道就刊發990條,海外點擊率飆升。


  西海都市報發揮團隊作戰優勢,派出大量記者集中關注災區民生、救援進展,半個月內刊發圖文報道1186篇。


  青海法制報三次增刊,加大報道力量,抗震救災宣傳在整體報紙宣傳中占到85%以上的比例。十余天發稿500多篇。


  青海青年報策劃制作特刊6期,發稿300余篇。


  青海電視臺四個頻道并機,全天滾動播出抗震救災新聞,這也是其首次實現自主新聞直播。在地震發生的15天里,青海電視臺播出新聞的總時長達58463分鐘,制作宣傳片130多條。藏語衛視播出抗震救災新聞14586分鐘,創造了同時間內發稿量最多、直播時間最長的記錄。


  青海人民廣播電臺推出了《情系玉樹災區》特別節目。并與全國20多家電臺實行異地雙向直播,一線記者向全國30多家電臺現場播報抗震救災消息,有效地回應了全國受眾對玉樹的高度關注。青海藏語廣播和網站登載、發布災區信息1400多條,歐洲、美洲、東亞等30多個國家的人們點擊閱讀。許多旅居國外的藏族聽眾通過網站收聽青海藏語廣播直播,真實地了解了災情和全國救援災區的感人情景。


  在震后的第二天,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吉狄馬加就明確提出,要舉辦一臺賑災晚會,要求克服一切困難,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4月19日晚,省委宣傳部、省民政廳主辦,青海衛視、湖南衛視、湖南經視、鳳凰網聯合承辦的《永不放棄——向生命致意》大型賑災晚會舉辦,感動了每一個中國人。


  新華社從4月14日至30日,累計向國內外播發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各類稿件2000余條;新華網青海頻道共選、編、發稿件4745條;新華手機報和新華畫報向全省1.24萬名用戶全景展現了災區實況。


  人民日報從15日至30日的16天內,刊發各類稿件560多篇;人民網青海頻道編發網絡新聞1300余篇。


  中央電視臺在救災前線搭建平臺,長時段連線直播,向全國人民真實報道了災區的方方面面。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截至4月25日播報連線稿件575條,錄音稿件185件,文字稿件252條。


  ……


  感謝媒體,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為英勇犧牲的杜金玉烈士流淚,為再也不能回家的阿福神傷,為廢墟上降生的藏族嬰兒欣慰,為帳篷小學的復課而快樂……一篇篇激動人心的報道,一張張過目難忘的照片,一個個感人肺腑的鏡頭,一次次催人淚下的直播,讓信心和力量傳遞,讓溫暖和希望延伸。這一切,已經深深鐫刻在我們心中。


  為死難者志哀,為救援者鼓勁,為愛心叫好,為勝利歡呼,我們的新聞人,打贏了這一仗!正如省委書記強衛所說:“省垣媒體在前一階段抗震救災斗爭中的宣傳報道十分有力,發揮了積極作用?!闭缡¢L駱惠寧所說:“新聞媒體在關鍵時期發揮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大作用,為抗震救災做出了突出貢獻。”


  飽蘸深情和人民共命運


  青海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總編輯劉力群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就率隊趕赴災區,一去15天,此后又兩次返回西寧組織宣傳,再匆匆趕回玉樹指揮報道。在他的一篇采訪手記中寫著這樣一段話:“行走在災區,踏著遍地的瓦礫,看著擦肩而過的救援者和滿面悲傷的受災群眾,我的心被一次一次地深深觸痛著!”是啊,災難更顯現了新聞人的責任,災難更強烈地觸動了新聞人內心深處的情感。與人民同命運,與人民共進退。正是這份深情促動著新聞人臨危涉險,奔赴每一個現場,飽蘸深情,揮灑文章!


  過去的30多個日日夜夜,奮戰在玉樹地震災區的新聞工作者,用他們的筆,用他們的攝影攝像機,更用他們的心、他們的奉獻精神,記錄著無數感人的故事,而他們自己的故事,也感動著千萬讀者、聽眾、觀眾。


  青海當地的媒體向災區派出的記者,絕大部分是連夜乘車趕往玉樹。一片漆黑中僅靠著車燈的光亮摸索著前進,有些地段道路塌陷,稍不注意就可能車翻人傷。再加上道路擁堵,高海拔反應強烈,前往災區的十幾個小時的車程被很多媒體人視為畏途。第二批赴災區的青海日報記者莫自才連夜出發,走到半夜趕到共和縣,高原反應使他嘔吐不止,可是總編輯布置的沿途見聞必須馬上交稿。他只好邊吐邊寫,一直寫到凌晨4點多鐘,瞇了一會兒,第二天清晨繼續趕路。


  青海日報記者古岳到巴塘機場采訪,回程時遭遇堵車,擔心誤了發稿,他棄車步行,十幾公里的路,他艱難地走了5個多小時。


  災區物資匱乏,前期生活條件極其艱苦。青海日報20多名記者擠在十幾平米的帳篷里,不少人在車上過夜。睡到半夜又被凍醒,索性起來到外面跑步。攝影記者劉端強抱著相機、披著大衣、背靠大樹睡了一夜,第二天頭痛欲裂,嘔吐不止,可他仍然堅持著奔走在廢墟上,拍回大量富有沖擊力的現場照片。總編輯劉力群連續五天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每到凌晨,他獨自一人在電腦里審看從編輯部發來的當天見報的版面,有幾次,為使自己保持清醒頭腦,不得不啃方便面,聚精提神。


  青海電視臺首批采訪組中有不少女記者、女主持人,對她們來說,困難更大。災區初期沒有廁所,女同志要方便得跑很遠,不少女記者干脆從中午開始就少喝水、少吃飯,美其名曰減肥。一位相熟的女記者很“豪邁”地在電話里告訴愛人:“相信嗎,我在這兒7天沒洗過臉,沒刷過牙,臉黑身上臭,見誰都不怕!”


  青海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最頭疼的事情是設備充電。災區條件差,插座很少。記者們的筆記本、相機都得充電,爭搶十分激烈。電臺的記者索性半夜起床,連充電帶寫稿,兩不耽誤,只是誤了睡覺。


  與本地記者相比,省外媒體的記者碰到的困難更大。從海拔幾十米的平原地區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很多記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災區天氣瞬息萬變,時而冰雹突襲,時而沙塵飛揚,夜間溫度一度在零下8攝氏度左右,一些記者出現了感冒的癥狀。


  年近花甲的人民日報青海分社社長郅振璞,擔任前方報道組黨支部書記。他不顧身患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和頸椎炎,堅持從西寧趕到玉樹。他說:“黨報記者就是要時時刻刻同人民在一起,災難來臨的時候更應該這樣?!?/p>


  4月17日,黃金救援72小時剛剛過去,玉樹抗震救災戰斗進入第四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以“為生命爭分奪秒”為報道主題,派出多路記者駐守醫院,見證生命接力。其中尤以獨家追蹤報道一名面臨難產的藏族孕婦從災區臨時帳篷轉移到西寧醫院,最終獲得成功救治生產的全過程引起強烈反響。從16日晚到17日凌晨,記者楊超跟隨救援隊參與了孕婦從登上飛機至安全到達西寧醫院生產的全過程。記者用溫情的報道,捕捉每一個細節,讓聽眾的心為孕婦的安危所牽掛。節目播出過程中,無數聽眾發來短信,表達他們的關心、激動和感謝。一位西藏那曲的聽眾說:“聽到新生命的啼哭,我也喜極而泣,想用我們藏族最吉祥的語言對這家人說:扎西德勒!同時也謝謝大家……太感動了!”


  在災區,這樣的溫情和感動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正像青海日報記者羅藏所說:“置身于這樣的氛圍里,目睹著生命奇跡般地復蘇,你沒有理由不拼命!”


  “高原缺氧,但我們不缺精神;高原缺氧,但我們不缺忠誠!”正是這種迎難而上、敢于勝利的精神,正是這種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推動著我們的記者克服一切困難,去奔跑、去記錄、去傳播,用一幅幅精彩的畫面,一篇篇激揚的文字振奮每個人!


  ……


  地震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仍有無數的記者和災后重建大軍一道,不知疲倦地堅守在災區。因為他們是見證者。


  見證時刻,一瞬間的災難,一瞬間的感動,一瞬間的溫情;


  見證時段,一次抗震救災,一份大愛奉獻,一段激情日子;


  見證時代,一種精神的升華,一種勇氣的宣泄,一種渴望的美好……


  在今天,能夠以豁達的胸懷、直面的誠實和高尚的責任感見證這一切,乃是記者的榮耀,更是這個時代的榮耀!

欄目列表

關于我們 | 產品中心 | 新聞中心 | 黨建工作 | 研發導向 | 銷售網絡 | 社會責任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qhzhiyao.com 版權所有

電話:0971-5510528 地址:西寧市城北區祁連路469號

備案號:青ICP備20000031號-1 證書編號:(青)-非經營性-20190008

  青公網安備:63010502000387號